没落的关中八景 “秦中第一大渡”
西部网讯(记者 李媛熊慧玲)太阳即将落山,尹参军和父亲依然坐在渡口的岸边,一边抽着烟,一边等待着坐船的村民。夕阳的余光打在他们的脸上,再聚集上三五人后,他们就上船了。三根长篙伸向水面,被削减的一头扎入河底的泥沙中,另一端握在手里。参军和父亲攥紧长篙,整个身子向下一沉,船就跟着动了。
曾经名噪一时的咸阳古渡如今鲜有人问津
“也不知道还能摆几年,等桥建好了,我们父子俩就该回家务农了。”尹参军说。
渭河被一分为二
渭河里的美味——“河水 biangbiang”
60年前,咸阳人程建强就出生在渭河边的中山街利民村里,当时这是咸阳市市中心,也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距离他们村子不到1里地的地方,就是坑坑洼洼的渭河河滩。在他的记忆中,最早的中山街只有利民、团结、旭鹏三个自然村,虽然在城市,但每家每户都有地种,生活也都不富裕,但邻居们相处都很融洽。
“那时候才开始有井,整个街道也就只有几口井,虽说能满足大多数人吃水用,但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是习惯去渭河挑水做饭。”程建强说,老咸阳人将挑回来的渭河水沉淀,用它下面,口感特别好。在老街里,几乎所有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这种面食——“河水biangbiang”。光滑、劲道、口感好,说的是面食,也说的是当年的渭河味道。
“其实,biangbiang面就是从我们这开始有名的,正宗的面都是要用渭河水煮的,不过现在水都被污染了,也换成自来水了。”程建强说。
59岁的韩胜利回忆说,“小时候淘气,经常和小伙伴们翻过围挡河滩的高墙去河滩玩耍。只要不下雨,渭河水就不大,常和小伙伴们挽起裤腿,跑到河水里撒欢。”可每当回家的时候,大人们只要用指甲在他们腿上划一下,就会知道他们是否下水。“渭河水浑,只要下水都会沾上泥巴。”韩胜利用拿风筝的手摸了摸头,不好意思的笑了。
“天然水和井水味道不一样,咸阳的地下水有些咸,而渭河水是甜的。”林老太今年82岁,解放前随家人从河南逃荒到渭河滩,至今在咸阳生活,她记得刚到咸阳的时候,像他们一样的难民们就用木板在渭河滩上搭了个小棚子,全家人吃渭河水,在河滩上开荒,种些小麦、玉米、黄豆、芝麻等农作物,这样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如今,林老太的老房子已被拆迁,住在距离咸阳湖不远的小高层里,每日她都让家人陪着出来转转,看一看已经被改造的渭河新景——咸阳湖。
杨凌是著名的农科城,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重量级的农林类高校,科研教学能力国内居于前列。近年新建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