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舞乐 泾河竹马
“竹马”最早起源于人类童年时期的儿童游戏一黄口稚儿,以竹枝骑于跨下作跨马状,你追我赶。后经漫长的人类历史,竹马逐渐又演变为成年人的游戏抑或是体育项目或娱乐活动。这个项目最早大多用于丰收的庆典、民间的祭祀活动。在近当代,他才被从庆典、祭祀等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娱乐功能大于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
——泾河竹马表演——
枣坪竹马作为一种民间竹马艺术,起源于何时,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却有口传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线索一药王孙思邈寻找草药途经枣坪东沟,遇到泾河之北一身患恶疾之人。这个人已被病魔折磨得生不如死了,想到东沟来早早地了此残生。孙思邀给了他一个偏方和几副草药,这个人服完后竟痊愈了。这个人满怀感恩之心来到东沟感谢孙思邈时,这里早已人去沟空。这个人为了纪念孙思邈,请人在东沟凿洞建庙,当庙建成后,这个人请枣坪人来庆祝,枣坪人就在庙前拉开场子,表演就是自己的竹马。
枣坪竹马主要分布于太平镇枣坪村,周边及各村也有仿效及传人,但数百年来,仍以枣坪人演出的竹马最为正宗。
枣坪竹马的相关器具
一、道具
竹马,以竹蔑扎成马之骨架,用袼褙从泥坯模具上“盔”出来的壳子作马头、马身,用布幔、麻丝作马尾。
枪,戟、剑、鞭等,根据竹马所扮角色持不同道具。
二、服饰
表演者身着所扮不同故事之角色服装,观者从其着装即可看出所扮角色。
三、乐器
两面大鼓,四只锣,20多付铙。
枣坪竹马的表演形式及价值
枣坪竹马既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表演程式,又保留了传统的竹马制作工艺。枣坪竹马程式固定,代代相传都是这么演过来的,没有人轻易去更改它,所以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始的表演形式;枣坪竹马所用竹马之道具,也是村民用泥坯做模具,用袼褙从其上“盔”出马头、马身,再用竹蔑扎其马骨架,这些均为手工制作。枣坪竹马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它所表演的内容,从最早的祭祀、庆典,到后来的民间故事,古今传奇,戏剧人物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所在。
枣坪竹马的文化内含比较丰富。这里既有沙场秋点兵的悲壮气势,又有悠然漫步的闲情逸致,既有元帅点兵布阵、士卒短兵相接的威威阵势,又有蚰蜒滚豆、扑鸽旋窝、骏马驰骋的田园牧歌……,观枣坪竹马,犹如观看黄尘漫天的沙场征战,儿童稚气的田间嬉戏;犹如听一个个紧扣心弦的故事,一曲曲敞开嗓门吼出来的桄桄乱弹。建国前就被国民党某部学会到处演出筹措军饷。建国后先后受临潼、富平、耀县、潼关、宝鸡等地邀请演出。1958年获全县“百花齐放”大奖。多次受邀为县“两会”演出,并被列出《泾阳县志》。
1、结构严谨。枣坪竹马以“教场操练”(又称“亮相观灯”)、“马占四角”(又称杀帐)、“蚰蜒滚豆”、“双蚰蜒滚豆”、“万马奔腾”(又称“十剪子花”、“绕八字”)、“力破迷阵”(又称“耙齿子”)、“喜迎凯旋”又称“风搅雪”、“鸽子旋窝”、“六门布阵”、“九门厮杀”、“狮跃龙腾”为表演程序,环环相扣,张驰有度,具有完美的艺术结构。
2、故事性强。枣坪竹马这一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水乳交融,它所表演的内容大多为《封神榜》、《回荆州》、《劈山救母》、《杨门女将队《下河东》等故事,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气节。
3、要求技巧高。枣坪竹马的表演程序相对固定,每一组动作都相当规范,队形变换复杂,尤其是“扑鸽旋窝”、“十剪子花”、“十五观灯”的表演不要说观者眼花缭乱,就是表演稍不留神,也会破绽百出。
4、民族特色鲜明。枣坪竹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即就是现在它已成为了一种纯娱乐性的民间艺术,但我们仍不难窥出它所蕴含的庆典、祭祀的文化气息。
花棍在全国流行的范围甚广,种类繁多,在江浙两湖,其棍多以竹棍易见,陕、甘、宁、青诸省,则以杨柳木为佳。花棍棍法,可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