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织造技艺历史久远。汉代称荣昌夏布为“蜀布”,唐宋发展为“斑布”“筒布”,主要用作贡品。清代康熙后期才形成商品生产,以后远销省外,甚至朝鲜、日本和南洋等地,因而成为荣昌有名的传统特产。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
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成为布料可以染色和印花,不宜创作中国画。
由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现手工夏布仅在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范围内少数地域有产,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国家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
重庆荣昌夏布的生产当由葛、大麻演变而来。因“古时无今之木棉,但有葛布大麻而已”。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唐《元和郡县志》载有“昌州贡筒布、斑布”。所谓“筒布”,即中细布也,因为它往往卷成筒形,装入竹筒,便于运输,故称“筒布”,又根据它的形色特点,称为“斑布”。
《太平环宇记》亦载“昌州产斑布、筒布”。既是特产,又作为贡布,说明昌州自唐宋以来麻布的编织技术是比较发达的。又《新唐书·地理志》上载,昌州辖四县:“大足、昌元、静南、永川”。而这四县中独昌元(今荣昌县)素产夏布。这种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
清初,随湖广移民带来种麻(苎麻)、织布技术,与当地织造相融合。至康熙后期荣昌夏布才形成商品生产。道光时期经山西客商的贩运,夏布又远销省外。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年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韩日、欧美、南洋等国家。
荣昌夏布包括细布、粗布、罗纹布三大类别。其生产技艺包括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洗等工序。生产出的产品布纹细密平整,色泽莹洁润滑,且坚韧耐用。因麻质的特性,穿后易洗易干,烫后有棱有角,古朴雅致,美观大方,凉爽理汗,舒适宜人,是人们夏日衣着的上等佳品,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近些年来,松竹轩扇庄将夏布与折扇生产相结合,创制了夏布折扇旅游新产品,外形美观,工艺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