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历史的文化瑰宝 摩崖石刻
有不少人认为,珠海只不过是一小小渔村发展而来,难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然而,近几年在珠海陆续发现了大量摩崖石刻,它不仅展示出珠海及岭南地区杰出的书法成就,更再现了珠海古代灿烂的文化。
珠海石溪摩崖石刻群
遍布于珠海各大山川的摩崖石刻孤照芳林多年,它们的数量究竟有多少?
珠海现有14处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是书法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艺术创作,它依山刻石、抒情记事,因位于自然中,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风貌。珠海现有14处摩崖石刻群,共计有石刻近百个,同时还有大量的碑刻等,另外高栏岛宝镜湾还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留下的岩画。
据《珠海古代摩崖石刻考释》著者张法亭介绍,珠海古代摩崖石刻比较丰富,市区主要有石溪摩崖石刻、竹仙洞摩崖石刻、凤凰山摩崖石刻、连湾山摩崖石刻,市区外的三灶灵岩洞、斗门黄杨山、东澳岛及高栏也有大量摩崖石刻,其大部分是在清代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间题写和镌刻的。
在珠海摩崖石刻中,研究发现历史最为久远的宝镜湾摩崖石刻,共有四处达六幅之多,这些大型壁画是青铜器时代的艺术珍品,距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这些壁画均凿刻在高栏岛半山的石缝中。而保存完好的一处现代摩崖石刻是珠海外伶仃岛,一块由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过伶仃洋》诗句。
“亦兰亭”,百年前的文人盛会
据考证,在石溪曾举行过以仿东晋“兰亭”为主题的“亦兰亭”活动,可称为珠海的“兰亭”,是清代山场乡人鲍俊与文人墨客仿效兰亭会吟风弄月时留下的艺术杰作,分布于石溪及周围的嶙峋怪石上,已发现的有32处。年代由1831年至1879年,阴刻,以行书为主,也见楷书和隶书,大者如“石溪”、“鹅”等近米大,小则几厘米见方。张法亭向记者介绍,当年参加聚会的除珠海本地人以外,还有番禺、新会等处的文人雅士。
尽管已发现的部分珠海摩崖石刻被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珠海摩崖石刻多为灰质岩,表面粗糙,又容易被腐蚀,很多石块已渐被风化,石刻斑驳难辨。张法亭说:“再过些年,这些石刻文字将更加不清晰,甚至不复存在,后人不仅无从考证,更不能亲眼看到先贤们这些鲜活的书法艺术,这将是珠海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摩崖石刻亟待保护。”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年青夫妇,恩恩爱爱,克勤克俭,吃得苦,心地又善良。妻子, 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打扫庭院,喂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