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营许可证旅游2023
国庆假期刚刚过去,不过,假日话题的余温尚在
国庆假期刚刚过去,不过,假日话题的余温尚在。综合各大媒体报道,假期内登上热搜的“反向旅游”这两天一直被网友们津津乐道,而且回味无穷。
什么是“反向旅游”?很多人觉得这是个陌生事物,其实它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而且很多人可能已经涉身其中而不自知。按照一般的说法,反向旅游,指的是“把‘小城市’‘小地方’定为目的地,来一场不计划、不赶趟、不打卡的旅游”。这是一种新颖的休闲理念,当人们选择了脱离人山人海,不再“人从众”,拒绝“蹭热度”,主动摆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向“冷门”“小众”“低价”旅游2023,与大多数人的出行方向旅游2023、旅游志趣不在“一条线”上的时候,其实差不多就是“反向旅游”了。总之,“反向旅游”不仅有“性价比”旅游经营许可证,更有“兴价比”。没错,高兴才是主要的。
现在的“反向旅游”有多火?国内某知名旅游平台显示,今年“十一”期间,“冷门”旅游城市酒店预订间夜量比2021年同期增长超三成,其中高星酒店预订间夜量增幅明显,比2021年同期增长四成。从“十一”期间全国人气热门景区前50名来看,今年三、四线非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打卡”人次占比,较2021年提升了23%,更多小众目的地的景区受到青睐。据媒体报道,在小红书上因“300元一晚的高级酒店”出圈的黑龙江鹤岗,增幅高达7倍。
其实,“反向旅游”不是突然间爆发的,而是近些年“温火慢熬”出来的。这既是对于“扎堆旅游”主动反思和疫情风险主动规避的结果,也是市场呼应人们追求高质量旅游休闲体验,主动进行需求侧改革,对旅游产品进行调试分化的结果。其实,人们出行选择小城市、小景点,可能真的不是冲着“三四百元的豪华大床房”“五六百元的机票”去的,他们只是要完成一次真正的“心灵的放假”。尤其那些小众“目的地”,不一定是远方,但是因为更清净惬意,有着未曾过度商业化的原生态味道,从而更对得上年轻人的胃口。不难发现,这背后旅游2023,是旅行心态的改变,也可以说是向旅游初心的回归。
对于“反向旅游”,不能视其为一个简单现象,尤其对处于供给侧的旅业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层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当前的旅业,不再是几家“热门景区”“5A级景区”独大的时候了,旅游产品供给在不断裂变中变得更为丰富和多元,抱守名山大川“吃遍天”的时代也会过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永久的红利,景区也不例外。如果不变更观念,不迎合新需求、新消费,热门迟早会变冷门。对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来说,要想把旅业做大做强,一味搞“圈地运动”显然已经过时了,应该把力气更多放在全域规划上,然后进行层次化、多元化、场景化、产业化布局旅游经营许可证,而不是把所有资金、物力投放到几个“热门”景点。
全域旅游,其实就是通过开发和提供更优质、更多元、更小众的旅游线路和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从而迎合“反向旅游”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主动调试,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体验,也可以避免旅游产品单一化供给,引入行业竞争,搞活全域产业。从当下现实来看,更可以通过分散客流,缓解节假日交通压力、接待压力和疫情防控压力,这些都是需要被正视的“反向旅游”带来的深层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