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开发文化 旅游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北京旅游文化局官网
2021年,文化和旅游系统各单位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涌现出许多改革创新典型
2021年,文化和旅游系统各单位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涌现出许多改革创新典型。为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和经验,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遴选并公布了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优秀案例。中国文化报以专版和专栏形式,陆续对这批案例进行报道。本期推出6个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赏彩灯、逛庙会、办社火、唱大戏,现场热热闹闹,云端全景呈现……从“云过年”的应时之策,到“年味儿”的必备之举,近年来,“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以新的传播形态呈现“中国年”的文化味,传递浓浓家乡情,彰显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数据显示,仅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举办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超1.2万场。各地在参与平台“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专区上传视频超14.2万个,同比增长373%,观看量达6.39亿次。
我国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200多项,每年春节、元宵节也是全国各社区、乡村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人民群众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按照中央宣传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统一部署,把握新媒体传播趋势,联合快手、抖音、微博、酷狗等平台,在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举办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通过年俗非遗项目所在地区的非遗保护机构、保护单位或非遗传承人,将符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开展的年俗活动用镜头记录下来,在网络平台开展传播,并发动广大网友参与互动交流,集中展示与年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中国年氛围,为“就地过年”的人民群众搭建了情归乡里“云桥”。
各地年俗非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从发动各地和网友参与,到全国人民自主自发记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成为群众认可的“新年俗”。
活动开展以来,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各地非遗保护机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各网络平台深入挖掘非遗丰富内涵,精选体现本地特色的年俗非遗项目,组织贴近群众的视频直播活动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拍摄、记录年俗活动从筹备到进行的全过程及相关年俗场景。如湖北通过老河口木版年画、鄂州雕花剪纸、潜江草把龙等非遗短视频展示当地春节年俗。上海以浦东绕龙灯、豫园灯会、罗店彩灯等年俗非遗项目展示“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俗场景。四川推出“立春”民俗直播活动,带大家了解暖春、迎春、咬春、犁春等富有四川特色的非遗年俗。
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实践、参观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线上线下同过中国年,饱览各地别具一格的年俗风光,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文化 旅游,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可视化、碎片化、分众化特征,活动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借力微镜头、直播态等传播形式,充分激活年俗非遗生命力,推动非遗线上传播成为新趋势。
以活动为契机,各省(区、市)相关非遗保护机构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通官方非遗账号北京旅游文化局官网,通过组织短视频、直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传承人、地方非遗保护部门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非遗新媒体传播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基层工作队伍,有效促进常态化非遗传播工作机制的形成。
据统计,2023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推出500余场年俗非遗线上直播活动,累计观看量40847万次;年俗非遗等相关媒体报道、视频及互动交流达444.06万条(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决策部署北京旅游文化局官网,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秉持“建设与应用并重”理念,将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法制建设和信用拓展应用同部署、同实施,积极探索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发展一批信用经济示范点。同年11月,确定辽宁省大连市等14个地区为试点地区,围绕“提升信用监管效能”“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拓展信用应用范围”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试点期间,各试点地区强化制度建设,在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完善信用承诺制度、建立品牌培育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性成果。同时,在文旅市场探索推出以信用为基础的产品与服务,打造一批“信用+”品牌化的应用产品与服务。上海市黄浦区围绕“黄浦最上海·信用更添彩”文化和旅游信用品牌建设,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打造“演艺大世界”文化品牌,以信用手段规范补贴票制度;培育“信游长三角+”旅游品牌,面向长三角地区4个城市(区)推出40余项守信激励举措;做实“外滩融易行”信贷品牌,发挥信用在助企纾困方面的积极作用;打响“黄浦最上海”宣传品牌,扩大诚信文化影响力。四川省峨眉山市倡导“信用畅游、信用消费”,构建信用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向全国游客推出“先游后付”、信用优惠、无押住宿等信用应用产品与服务,打造信用旅游目的地;设立文化和旅游信用奖励资金并制定配套管理制度,鼓励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守信、重信、用信。重庆市武隆区通过“智慧旅游—信用消费”平台应用,建立武隆文旅诚信商家联盟,提升商家诚信经营意识;依托信用积分为消费者提供信用免票、信用优惠、信用免押等产品,带动信用体验,促进消费升级。
为保障试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组建专家组,因地施策,分类指导;开展度、全流程跟踪监测,指导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大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台账校验等综合监测手段,对试点工作进行持续性跟踪、监测、反馈;加强宣传引导,市场管理司依托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了“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专题”,定期发布相关信息摘报,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验收结果,并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辽宁省大连市、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市武隆区、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4个试点地区验收结果为优秀,10个试点地区验收结果为合格。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各试点地区在强化信用信息共享、促进信用消费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并取得积极成效,充分发挥信用在破解监管资源和监管对象不匹配的矛盾、降低制度易成本方面的作用,助力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近日,伴随着知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的高亢嗓音,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唱响脱贫攻坚的温暖故事,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画上句号。4个多月的时间里线万观众走进剧场…… “大戏看北京”成为百姓受惠、市民共享的高品质文化品牌。
北京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演艺之都”建设,逐步完善政策扶持链条,形成覆盖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发展氛围,不断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打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剧目排练中心等“组合拳”,全链条式扶持精品艺术生产,形成首都演艺发展良好生态。
北京设立的首支省(市)级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自2016年设立起,累计资助737个项目,资助金额达7.46亿元,累计支持推出280余部大型舞台艺术原创作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北京市整体租赁并改造老旧厂房,建立了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向文艺院团提供低价高质的专业排练服务北京旅游文化局官网,累计接待734家文艺团体,推动1098个剧目在1149个剧场成功上演。
2022年,北京市搭建演艺服务平台,举办“大戏看北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剧目展演季,承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其中,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集中演出部属文艺院团及26个省(区、市)的61部新时代以来创作的优秀作品以及复排的经典保留作品。
北京开展全国范围的剧本征集、剧本选题策划和深扎采风活动,对重点剧本进行全方位孵化打磨。2023年3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2年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完成。北京戏剧家协会杨乾武表示:“政府将新时代孵化项目交给有经验、有能力的承办方运营,承办方通过有限的孵化资金,撬动有才能的青年创作者参与其中,让大家发现、关注到青年创作人才及有潜质的原创作品,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在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的推动下文化资源开发,北京市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北京市属14家文艺院团及国家大剧院近5年来推出新创剧目191台,且多部作品荣获大奖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目前,北京市依法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97家,文艺表演团体700个,演艺经纪机构1844个。全市每年营业性演出市场稳定在2.4万场左右,平均每天上演近70场演出,全年票房收入超过17亿元,年度吸引观众千万余人次。
为推动演艺新空间规范有序繁荣发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一谋划,采取试点先行,首批试点工作在东城区、朝阳区开展。近日,东城区已完成首批演艺新空间授牌,授予大麦新空间非常有戏沉浸式剧场、笑果工厂隆福寺店等5处空间首批演艺新空间“身份证”。
当前,北京结合城市空间特点,发挥演艺资源汇集优势,持续培育多元演出空间,创新演艺场景,正在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文化资源开发、开展特色演艺群落建设等,发展具有独特文化历史魅力的品牌剧场和新型演艺空间。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启动“神奇宁夏·星星故乡”数字文旅项目,以“星星故乡”串联宁夏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开发,打造新品牌,开发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用数字化手段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几年来,宁夏以打造星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最美观星体验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宁夏天朗气清的自然资源优势,持续擦亮“星星的故乡”文旅IP,先后推出了沙漠星星酒店、大漠星河旅游度假区等炙手可热的网红沙漠旅游度假产品,“点亮”沙漠星空,激活消费活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以“神奇宁夏·星星故乡”为主题,采用“1+1+N”模式,依托飞猪旅行平台推出“星星故乡”飞猪旅行旗舰店,并开发了数字文旅目的地小程序,不断升级主题旅游产品,组织丰富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星星的故乡”文旅IP遵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吸引了投资企业的目光,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帐篷营地、A级旅游景区及特色旅游景点的快速发展,促使西北旅游业从单一走向多元、粗犷走向精致。
走进腾格里沙漠,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中,一幢幢现代风格的建筑分外引人注目,隔窗观沙、推门见沙、伸手摘星——这是国内首个以沙漠观星为主题、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的沙漠星星酒店。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文军介绍,沙漠星星酒店是宁夏“星星的故乡”品牌IP下率先投运的景区复合型休闲度假产品,酒店以沙漠、星空等为主要元素,推出沙漠徒步、沙漠瑜伽、亲子沙画、观星讲座、星空合影等特色活动,入住游客可参与到30种体验项目,感受亲近自然的旅行生活方式。而自沙漠观星之旅产品推出以来,星星酒店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经营预算目标任务,累计接待参观团超过300批次,承接各类会议会展及高端品牌推广活动30余场次,成为很多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随着沙漠星星酒店的“出圈”,大漠星河营地等一批星空旅游度假产品顺势而生。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的黄河宿集引进了西坡、大乐之野、墟里、飞茑集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自创了南岸、在小湾、红柳、沙与漠4个本土品牌,配套建设了骆驼巷子集市、春夏农场等体验产品,带动了中卫南北长滩村、沙坡头村、鸣沙村、鸣钟村、中宁黄羊古落、丰安屯等民宿和海原县乡村旅游点的提级改造和开发建设。
在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引领下,中卫市以人为本,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个性化、定制化星空旅游产品为引领,将玩在沙漠、住在星河做了最生动的诠释。春看狮子座、夏观银河、秋寻仙女座、冬追猎户座,如今,游客在宁夏一年四季都能体验到不同的观星之旅,“星星的故乡”实现了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
宁夏把星空经济培育成为文旅领域乃至中国经济的强有力增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以打造“星星的故乡”IP为核心的沙漠娱乐体验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体验观光和度假休闲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带动星空旅游新业态发展壮大,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江苏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把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植入景区旅游全要素,让游客全程感受、共享非遗活态魅力。
经过两年试点,目前,江苏省已认定省级示范项目20家,打造了“古典园林空间的跨媒体非遗展示”项目苏州拙政园、引入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苏州沧浪亭景区等,这些景区已成为许多游客专程前往的打卡地。
“我们坚持从江苏实际出发,以非遗促进景区品质提升、以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加强顶层设计、实践路径的探索研究,推动非遗和景区真融合、深融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为给“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提供优质平台,江苏省创设了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了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旅游融合载体。目前,全省已认定省级非遗创意基地13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家,这些基地成为人们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品味非遗的重要场所和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江苏省级非遗创意基地共为景区设计非遗文创产品2500余件,实现营业收入8120余万元,培训非遗创意人才超1400人次。在2022年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中,打造了“炫非遗”数字体验场景,展示了非遗之家元宇宙体验、数字非遗混合现实体验、运河非遗数字长廊等,用数字化、潮流化方式讲好非遗故事。
在南京,熙南里“传承有道乐享非遗”展演活动有声有色;在扬州,非遗元素已有机融入瘦西湖沉浸式夜游项目;在镇江,非遗项目已将西津渡1800米的游览线路完整串联;在苏州,景区线上线下同步共享的“非一般的甄选铺”琳琅满目……在江苏的景区,越来越多的人与非遗“不期而遇”,成为“水韵江苏”的一道独特风景。
作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省级示范项目,拙政园通过非遗公益体验,将昆曲、古琴、苏绣、缂丝、苏式糕点等一系列随物赋形的非遗带入古典园林,重点打造《拙政问雅》夜游体验,让苏式雅趣在光影交错中带给游客无限想象。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市园林博物馆)主任、馆长薛志坚认为:“活态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非遗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让非遗项目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参观者在旅游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参与到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之中。非遗与旅游的双向赋能,使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老技艺,拙政园在打造‘园林+’过程中对非遗文化的深度利用,为园林事业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供给空间和增量空间。”
2018年,苏州市姑苏区政府与苏州市园林局共同策划了昆曲浸入式园林版《浮生六记》戏剧,将沧浪亭与昆曲完美融合,将演员的表演渗透到演出场景之中文化资源开发,游客沉浸其中,可以一边聆听昆曲的唯美曲调,一边领略园林的诗意之美文化 旅游。
“这种实景浸入式体验和在剧场里观看演出完全不同,使观众的代入感、参与感倍增。”苏州市沧浪亭管理处副主任纪亦平表示。
江苏省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创造性推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理念与一系列优质活动,实现了非遗与旅游融合互促、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不仅让非遗走进了现代生活,得到了有效传播,而且让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贯彻普惠金融政策纾困惠企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对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等金融单位,着力推动各项政策落细落实,引入普惠金融活水支持文旅企业纾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建池子”——聚合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发展。2021年5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省财政厅等印发了《用好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将文化和旅游列为金融优先支持行业,加大再等货币工具支持力度,出台了创新文旅金融产品、完善融资担保模式等政策。10月,印发《加强湖北省文旅企业金融服务的十项举措》,从开展文旅企业信用培植、实施文旅企业首贷服务、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延期、贴息等金融扶持政策。
“通渠道”——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银企对接文化资源开发。疏通银行与企业对接渠道,联合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全省100多个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滚动式选择有发展潜力的文旅企业进行信用培植。同时,建立“小微·文旅企业首贷库”,以“存量+新增”名单逐年滚动拓展,帮助小微文旅企业获得。组建湖北文旅金融服务平台,整合政府扶持政策、综合征信服务、金融机构产品、企业融资需求等,面向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一站式线上金融服务,吸引上万家企业入驻平台,十几家银行在平台上线亿元。
“注活水”——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2年上半年,湖北云雾山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申请到农行湖北省分行发放的“景区收益权质押贷”5460万元。据农行湖北省分行工作人员介绍,“景区收益权质押贷”通过将景区综合收益纳入担保范围,帮助旅游企业盘活门票等存量资产,获得。这是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协调金融机构推出的系列文旅专项金融产品之一,包括建行“善担贷—旅游贷”、工行“经营(文旅)快贷”、招行“文旅高新贷”等,鼓励以“经营性固定资产”“景区收益权质押贷”“民宿贷”“农家乐贷”“非遗贷”“版权质押贷”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开闸门”——加强宣讲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增信分险、首贷培育、落实奖补”完成情况纳入全省金融信用市州县评估体系,将“对接授信、审贷获贷、首贷增长”完成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评估,按月开展监测督办,定期通报,调动各市县积极落实各项金融政策。
“为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我们联合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建立联动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湖北文旅金融服务平台与湖北省大数据中心等多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对接,归集14个部门70多项涉企政务信息,方便银行在线对文旅企业精准画像。”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与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沟通,推送首批236家企业白名单,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专项行动”,同时对120多家文旅企业点对点建立起企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目标清单,逐条问题解决、逐项任务落实,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存难题。